珠水潮涌,伶仃澎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風生水起之時,粵澳深度合作再迎新機遇。澳門是個小地方,但“一國兩制”賦予它一個大舞臺,不論是推進經濟適度多元化、還是迎接人才資源挑戰,都需要通過更積極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來解決。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已在2021年9月公布。從澳門的角度看,未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首要的人才需求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人才,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發展規劃、戰略策略、公共政策及法律研究等領域人才。這些人才需求的用人主體是未來參與合作區共管的澳門特區政府。
有澳門學者認為要解決這一首要的人才需求,澳門特區政府可以從三方面著力。一是在澳門公共部門及社會進行廣泛選拔,支持澳門特區政府屆時參與橫琴管理建設的機構;二是對一些特殊需要的高端人才,可以全球招聘;三是在發展規劃、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利用各地智庫、研究機構及專家學者的智慧,使他們成為為特區政府提供源源不斷優質智力支持的“外腦”。
借粵澳深合區建人才蓄水池
粵澳深合區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人才支撐是關鍵。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里特別提出允許具有澳門等境外執業資格的金融、建筑、規劃、設計等領域專業人才,在符合行業監管要求下,經備案后在合作區提供服務,也提到推動在合作區創新創業的澳門青年同步享受粵澳兩地的扶持政策。這將為澳門的專才和青年走進橫琴創業提供更有利的條件。為促進境內外人才集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方案提出,制定吸引和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對符合條件的國際高端人才給予進出合作區高度便利,為高端人才在合作區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科技人才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我們希望用好澳門境外的便利,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橫琴合作、工作,發展事業?!睓M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主任李偉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未來在人才進入便利、簽證便利等方面都有相關措施,能夠讓人才在合作區扎堆,推動產業發展。
聚焦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以高新技術、現代金融業、醫療健康、商貿消費、文旅會展和澳門特色品牌加工等產業為重點,深合區迎來“人才蓄水”的窗口期。澳門特區政府積極對接此類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增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以中醫藥為例,借助橫琴中醫藥產業園重大平臺,珠澳合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醫藥健康產業人才,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的醫藥健康產業人才聚集沃土,豐富高層次人才儲備。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共享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框架下,推動廣州、深圳等內地中心城市與澳門建立人才聯盟,形成區域人才共享機制,創新人才供給方式,為澳門持續繁榮發展提供充足穩定、機制化的人才保障。消除澳門本土居民對高端人才引入澳門發展的疑慮,率先打通高端人才在廣州、深圳與澳門中資企業間的商務流動。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內的企業為載體,打造澳門產業人才“蓄水池”。支持澳門高校加強并創新與廣東高校之間的人才培養合作,探索雙方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和共同建設博士后工作站,為澳門培養高層次人才。
除了合作區本身的開發管理運營外,合作區未來產業發展是重點,因此還需要各類與所鼓勵發展產業相配套的人才。這些人才需求的用人主體主要是企業。合作區位于橫琴,相對于澳門本土,更有條件解決產業人才問題。橫琴的人才市場與整個內地的人才市場貫通一體,可以在整個國家通過人才要素自由流動來優化配置相關產業人才。在此基礎上,視野可以放得更開闊一些,從全球人才市場著眼,努力將合作區打造成為面向世界的國際人才聚集高地,這樣才能夠為合作區發展創造更優的比較優勢,促進其飛躍性發展。為此,認真做好合作區的人才戰略規劃、研究制定系統科學的人才政策,并建設優質完善的配套生活環境等,吸引全國乃至全球人才涌入匯聚。
此次方案提出,具有澳門等境外執業資格的金融、建筑、規劃、設計等領域專業人才,經備案后即可在合作區提供服務,其境外從業經歷可視同境內從業經歷——這是“一國兩制”之下執業銜接邁出的一大步。
吸引到了全球“高精尖缺”人才,科研才能更進一步,科技企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一位在橫琴從事招才引智服務工作的人士表示,這一人才政策將為橫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注入新的強大動能。一位往返于粵澳兩地的澳門企業家提出,公司將積極推動人才引進,致力于高水平打造加速器新載體,積極構建全鏈條服務生態,幫助在合作區創新創業就業的澳門青年享受到合作區的政策紅利。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的灣區輻射力
除了吸引人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內的粵澳雙方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共同培育人才。
“橫琴方案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有利于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為澳門長遠發展帶來新機遇,拓展新空間,澳門高等教育通過參與合作區建設也將再上新臺階、實現新發展。”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如是說。
宋永華表示,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優勢互補、協同和融合發展也是大勢所趨。澳門大學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發揮作用:一是充分發揮辦學特色和國際化優勢,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二是加強澳大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更多高水平人才培養項目;三是聚焦地區發展所需,不斷完善和建設澳大的科研戰略布局,進一步建設好澳大橫琴產學研基地,聯動內地高水平的科研資源,融入內地更廣闊的產業市場,加強科研創新,推動產學研合作,力爭在大灣區西岸建立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中心;四是積極探索大灣區創新合作辦學模式,共同推動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的建設。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力,首要的任務是發揮澳門作為“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中重要節點的積極作用。眾所周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是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戰略重心。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力,還可以透過澳門高等院校的協調發展,把澳門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樞紐,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高等教育中心,以增強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輻射帶動。
澳門專才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認為,一要建立良性人才流動互動機制;二是擴大內地與澳門學生的交流,三是建立高層次高等教育機構,吸納大灣區內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及推動;四是開展專項科研和特定產業平臺建設合作;五是共同合力在“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發展定位下,推動澳門高校國際化,構建以旅游及中葡人才為主體的高端培訓基地。
澳門高等教育融入大灣區無障礙
澳門要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對澳門高等教育,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為大灣區的建設培養科技人才、"產學研"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都是澳門的高等教育應該擔當好的角色。
澳門高等教育如何融入大灣區發展中?
2014年,澳門高教局與廣東省教育廳簽訂促進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備忘錄。2019年,澳門高教局再次跟廣東省教育廳簽訂了相關人才交流的意向書。這兩個文件在兩地學分互認、人才交流培養方面都有政策鋪墊。
2016年,粵港澳三地教育部門合作推動了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三地院校結成聯盟,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以及資源共享。
2017年,澳門通過《高等教育制度》法案,給澳門高校在開辦專業/課程、學分互認等方面給予很大彈性。澳門還通過高等教育改革,成立澳門高等教育基金,支持澳門的院校、學生到內地交流。澳門也有不少高等院校學生通過政府支持或社團組織,到內地,尤其是大灣區進行短期實習,澳門和內地一些高校也通過“2+2”聯合培養人才等方式開展合作。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教授婁勝華認為,職業教育的大學在澳門比較缺少,未來可以作為一個重點來發展。澳門首先要發揮澳門現有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技創新以及產業化上的作用;其次可以在傳統行業的改造中,發揮高校的技術優勢。如傳統旅游,如何發展互聯網+,賦予旅游業新能量;再次是加強與大灣區高校的科研合作,為促進澳門多元產業發展,引進外地科技等相關專業的人才。
(責編:王禹蘅、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