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夏曉倫)“我們希望用數字化技術為運營賦能,實現提質增效,并通過產業鏈服務平臺化,覆蓋產業鏈全景,為客戶提供綜合性的解決方案。糧食板塊作為象嶼股份的核心業務板塊之一,我們將以數字化手段為糧食全價值鏈提供平臺化服務,建設產業生態并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近日,象嶼股份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齊衛東就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等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貿易摩擦、極端天氣考驗,讓世界經濟走勢陡然生變,也改變了供應鏈運作的基本哲學。過去30多年,物流與供應鏈運作的主要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有效的服務,而新冠疫情等事件接踵而來,供應鏈安全和風險防范的權重大幅上升。疫情后,國家層面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高效和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被列為國家“六穩”“六保”的重要任務之一。
今年3月,商務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的通知》,決定在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基礎上,正式啟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作為全國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頭部企業的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選第一批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
如何實現“供應鏈關鍵時刻不掉鏈子”,關鍵在于創新。在齊衛東看來,供應鏈創新不僅是為了供應鏈本身轉型升級,更是為了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形成,他也結合企業自身發展分享了一些建議:一方面企業要在深耕現有產業鏈的全鏈條運營基礎上,貼合行業變化和政策導向,在原有產業基礎上謀劃物流、產業跨區域復制轉移;另一方面,通過在網絡布局、流程管控、物流保障、應急儲備等方面優化,增強供應鏈韌性,提升抗風險能力;此外,站在全球供應鏈重塑的時代大背景下,中國企業更要以全球視野推動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商流、資金、信息、物流的數字化和可控化,打通上下游各環節,用科技賦能供應鏈升級。
齊衛東介紹,今年象嶼股份發布的“六五”戰略規劃中,明確未來五年,公司將圍繞“平臺化、國際化、數智化”發展方向,打造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平臺,“數智化”更是重中之重。而率先搭建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產業級互聯網平臺,正是公司數智化賦能轉型的“先行軍”之一。
農業是國家最重視最根本的產業。“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大力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象嶼股份2013年進入東北,深耕農業領域多年,已經建立起“集種肥服務、農業種植、糧食收儲、物流運輸、原糧供應、糧食加工及農業金融等于一體”糧食全產業鏈一體化服務體系。目前已是A股最大的玉米貿易商、臨儲商、種植商、發運商。
越熟悉越知痛點。齊衛東介紹,農業產業鏈過長,農業的生產端和需求端已養成了多年的交易習慣,用傳統互聯網思維的減少中間環節等“簡單粗暴”的方式提升效率并不可行;另一方面,農業產業信息化程度相對偏低。仍未形成規模,造成信息不對稱、生產效率不高、流通環節過多、生產組織分散、品質安全不穩等問題。而互聯網通過與傳統農業產、供、銷的全面融合,可以提升農業的資源配置、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市場開拓和綜合效益,真正解決傳統農業中的現實難題。
知痛方能解痛。今年初,象嶼股份聯手阿里云結合東北農業實際,攜手在糧食板塊先行先試建設農業產業級互聯網平臺。一個懂行業,一個懂技術,雙方開啟了我國農業數字化領域的一次創新嘗試。
根據資料,該平臺將貫穿糧食產業鏈種植、倉儲、流通三大環節,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手段實現輕資產模式下倉容快速擴張,連接用糧方、金融、物流等生態方,提升全產業鏈貿易、物流與金融效率。
平臺前段聚焦種植,致力于整合農業生產服務,賦能農民“耕、種、管、收”全過程。平臺中段聚焦倉儲,以“WaaS(Warehouse as a Service)倉儲即服務”的“云服務”方式將具備能力的社會倉點整合為平臺數字化倉庫,向社會倉點倉復刻象嶼農產倉儲管理標準,賦予收儲能力,實現過程智能管控、糧品標準化、生產優烘優儲、倉單行業通兌的目標。平臺后段聚焦流通,推動糧食深加工、飼料加工企業降本增效,保證“隨時有糧、專品供給、質優價良”的供給形態。
在發揮農業產業級互聯網平臺優勢基礎上,如何更有序地推動鄉村振興順利進行?對此,齊衛東結合自身的實踐和探索,介紹了三點看法和經驗:
第一要線上線下一體化推進。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與用戶的泛鏈接,建立地面推廣團隊實現零距離觸客。以兩者相結合的方式,覆蓋村屯為農戶提供從訂單農業、農資采購、涉農金融、農業保險、糧食銷售到送糧物流的全過程解決方案,貨真價實,降本增效,為農戶增益。
第二要通過科技賦能將倉點編織成網,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建立基于數字化手段的糧食標準倉儲流程與監管方法,以云服務方式向第三方倉點提供服務。一方面可促進東北地區糧食倉儲標準化,另一方面促進以數字物權為基礎的產業金融有序發展。
第三要聯結貫通全產業鏈,使農戶增收、企業增利。建立糧食種植、糧食倉點、糧食流通三個聯盟的大生態,實現以銷定產,專品專賣。對農戶來說,專品專售的高溢價訂單才能令其增收;對用糧企業來說,通過訂單農業才能真正鎖定糧源,降低供給風險。
(責編:趙竹青、呂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