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走進北京市房山區漁兒溝村,可以看到居民休閑娛樂的空地周邊都豎立了專門的應急疏散標識標牌,上面注明了人口疏散示意圖、疏散行進路線等。“一旦遭遇突發性公共事件或重大自然災害時,這些指示牌能讓市民知曉緊急逃生避難、應急疏散的途徑,‘到哪去,誰來管,怎么走’,增強防災應急處置能力。”漁兒溝村黨支部書記梁志全告訴記者。
房山區轄區總面積2019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區各占三分之一,下轄25個鄉鎮(街道)、650個行政村和社區,全區常住人口為131.3萬人。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影響,該地區森林火災、干旱、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易發、多發。
為做好防災減災工作,近年來,房山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具有地區特色的防災減災“房山模式”。
“三年來,房山區共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27個,北京市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13個,北京市安全社區7個,培養懂安全、會管理、知防災的基層領導干部3680人,在全區范圍內打造了一張智能應急、全民參與的‘安全防護網’。”房山區應急管理局社會建設科科長項鵬表示。
“轄區一家危化品生產企業的反應釜經常停車,我們根據報警情況到現場檢查,指導企業修訂了檢維修制度,徹底消除隱患。”日前,房山區首個應急指揮綜合監管平臺在拱辰街道落成,平臺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政企資源互通,工作人員可以在大屏幕上實時監測轄區各企業安全生產情況,實現安全風險快速預警以及事故應急處理快速響應。“通過監控平臺,做到安全生產隱患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消除。”拱辰街道安全生產檢查隊隊長王衛兵說。
“青煙日落近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10月25日是我國傳統祭祀節日“寒衣節”。房山區的居民們發現,大街路口、小區空地這些以往燒紙祭祀“熱門地點”附近,都能看到文明祭掃、防火安全的宣傳海報。
近年來,房山區將防災減災建設與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相結合,在環境改造提升中引入“安全社區”概念,將防災減災建設與社區環境建設相結合,讓滿足居民平時休閑的活動場所,成為應急宣傳和處置平臺。
(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 北京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