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迎來“十四五”開局之年,新發展格局下擴內需成為關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擴大內需、構建強大國內市場作出系統安排,要求“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提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汽車消費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息息相關,如何更好地釋放汽車消費需求對擴內需至關重要。作為承接生產與消費兩端的汽車流通行業,如何適應新的政策和市場環境,逐步構建高效、高質量的現代汽車銷售及服務體系,還有很多問題待解。
對于“十四五”,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會長孫綱用“五個相信”,表達了汽車流通人對行業的期許:相信在面對諸多挑戰的同時行業仍充滿希望;相信商業的基本邏輯不會改變;相信汽車流通行業的營商環境會越來越好;相信公平競爭總會戰勝壟斷操作;相信人民追求美好汽車生活的愿望愈加強烈。同時,他希望,汽車經銷商同行在新的一年少一些焦慮,多一些希望;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堅定;少一些固步自封,多一些合作。
♦銷量或將恢復正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徐長明預計,2021我國汽車市場有望結束連續三年的負增長局面,開始掉頭向上,但總體看,“十四五”汽車市場增長仍會相對緩慢,企業的分化也在所難免。其中豪華品牌保持良性發展態勢,增長尤為迅猛;大眾、豐田、本田、別克四家一線合資品牌銷量維持穩定增長態勢,但性價比驅動的合資品牌,其銷量逐年下降;自主品牌整體呈現連續三年下降,但長城、吉利、長安三家自主頭部企業則保持不俗的增勢。
同時,徐長明還指出,2021年汽車“四化”的來勢將更加迅猛。202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電動車銷量逐月大幅度攀升,同比增速更是不斷上臺階。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發展市場化驅動力量明顯增強,私人購車市場取得突破性進展,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等以私人購車為主的品牌表現突出,全年銷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除電動化外,我國汽車產業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推進得益于政策積極推動、消費者意識領先、產業界積極響應等優勢,同樣走在世界前列,但發展路徑前景尚待觀察。
他同時指出,受到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千人汽車報廢量和千人汽車購買力較低、二手車出口還未形成規模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我國家庭的汽車普及速度相對發達國家將更為緩慢,因此只有在“十四五”期間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鼓勵汽車報廢、打通二手車出口渠道,才能使汽車需求得到進一步釋放。
♦中國市場空間廣闊 社會大局穩定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副司長付凌暉博士指出,隨著我國新冠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經濟穩定恢復態勢持續顯現,中國經濟有望成為2020年全球經濟體中惟一正增長的國家。
展望未來形勢,中國市場空間廣闊,社會大局穩定,具備很多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一是國內經濟恢復態勢好,政策措施顯效發力,農業基礎得到加強,工業服務業增長加快,國內需求持續回暖,市場活力不斷加強,為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明顯,是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消費結構升級特征明顯。三是中國經濟增長空間廣,潛力大。人均GDP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城鎮化沒有完成,工業化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突出。四是物質技術人才雄厚,我國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力資本,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五是創新驅動發展勢頭向好,新產業新產品發展,正在重塑中國的增長格局,成為我國發展的新標志。六是改革開放紅利持續釋放。改革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開放是我國繁榮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持續顯現,投融資重點領域加快推進,發展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同時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建設國家級自由貿易實驗區,堅持共建共商共享,“一帶一路”持續推進,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目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同時發展的經濟方針,將繼續為我國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結構性潛能帶動汽車業發展
“2020年國內經濟恢復符合預期,全年GDP增長預計達到2%。如果2021年國內經濟能夠‘打上疫苗’,全年GDP將呈現前高后低態勢,預計全年增長達到8.7%,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9%,服務業增長9.5%,消費增長13.8%。”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對2021年國內經濟走勢給出了預測。
不過劉世錦同時提醒,今年一季度經濟高增速是基于2020年疫情沖擊導致極低的基數形成的,所以大家要警惕出現“數字幻覺”,防止對2021年的經濟形勢作出誤判。今年經濟可能出現的相對高增長,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重返高增長軌道,尤其是到了下半年,經濟相關指數可能會出現快速回落,因此各界要認清原因,防止因過度悲觀而造成的負面沖擊。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會議強調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在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搞“急轉彎”,無疑讓市場主體吃下了“定心丸”。
劉世錦分析認為,雖然今年的宏觀政策不搞“急轉彎”,但也要“轉好彎”,注意力要轉向挖掘結構性潛能。為建立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我國需要以“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即結構性潛能作為龍頭牽引,補足基礎產業效率不高,當前存在行政壟斷、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抑制消費需求、基礎研發能力不強,技術“卡脖子”的三大短板,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賦能。而結構性潛能將帶動汽車產業呈現中速高質量發展,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都市圈、城市群發展有力帶動汽車需求;基礎產業效率提升將有效降低汽車生產和使用成本;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促進汽車消費需求增加;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帶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汽車助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陳萌)
關鍵詞: 中國車市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