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新明鄉猴坑村依山傍水,風景宜人。
猴坑村民組的茶農在獅形山上采茶。
(資料圖片)
從黃山北站到中國歷史名茶“太平猴魁”的原產地黃山市黃山區新明鄉猴坑村,需要兩小時的車程。近日,記者驅車前往這個大山深處的村莊。山道彎彎、盤旋曲折。越往山里走,記者越好奇,太平猴魁是怎樣走出深山的?
“今年茶的品相還是蠻好的”
猴坑村是全國一村一品專業經濟示范村,依山傍水,風景宜人。記者在村口遇見了熱情好客的茶農吳振國。吳振國一邊查看著剛剛試采回來的茶葉,一邊告訴記者:“受干旱影響,今年的茶,葉面顯得小了一點,不過,品相還是蠻好的。”在茶園里,吳振國掐了一枝茶葉說:“這就是兩刀一槍的采摘標準,芽葉長到這樣就可以采摘了,旁邊的兩片葉子像兩片刀,中間的尖葉像紅櫻槍。”
“過去猴坑村交通極為不便,船是連接村里與外面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近代我們村有一位叫劉敬之的老先生,通過太平湖的竹排,將茶葉賣往蕪湖、南京,讓茶葉走出了大山。”吳振國說。
據史料記載,太平猴魁創制于1900年。1915年,在太平商會劉敬之和蘇錫岱的舉薦下,村民方南山攜猴魁茶葉遠赴重洋,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猴魁茶葉以其獨特的品質獲得一等金質獎章。
“因為交通不便,好茶賣不出好價,我今年48歲,在小時候的記憶中,茶葉一斤也就賣60元。自從猴坑茶業公司開辦后,帶動了村民致富。現在農戶的茶葉有一部分賣給猴坑公司,一部分自己銷售。”對于今年的茶葉收入,吳振國滿懷信心,“我家10畝茶園,能產四五百斤茶葉,毛收入大概40萬元吧。這不算什么,山上猴坑村民組中等家庭的毛收入一年有100萬元。”
“有信號就可以在山上直播賣茶”
猴坑村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就是“太平猴魁“開園。4月14日,隨著一聲鑼響,村里最忙碌的時候到了。這一天,也是吳振國最忙的時候, 僅上午他就接待了10多批客商。
當天下午,吳振國帶客商去山里看茶樹,一路上侃侃而談:“今年的開園儀式是第17屆,這個儀式其實就是一個茶葉交易會,今年上山的客商比三年前要翻倍。我的客戶中,通過交易會聯系上的占大頭,現在通過互聯網聯系的也慢慢多了。今年我做了個短視頻,已經有十幾個客商通過短視頻加了我的微信,預訂茶葉。”
沿著陡峭的山路爬上山,大家已經氣喘吁吁,只有吳振國毫不改色,他指著山坡上一片茶園說:“這就是猴王,猴魁最老的品種,柿大葉茶。這個品種我家一共有4畝,看那個位置,我在山上架了太陽能監控,天氣好、有信號的時候可以看到茶山。如果有信號,我就可以在山上直播賣茶了。”
一路辛苦,大家深感種茶人的不易。來自山東的客商感慨:“在這么陡的山上開茶園,你的祖輩吃了不少苦啊!”吳振國答:“那時候都是肩挑硬扛的。”
廣州客商譚智文告訴記者:“以前喝過安徽茶,但到核心產區體會、品嘗、了解,還是第一次,收獲很多。我是做外貿的,希望有機會向世界更多的地方推廣猴魁。”
“工藝流程改進帶動村民增收”
太平猴魁的采摘時間是在谷雨前后至立夏,當芽梢長到一芽三葉時就可以采收。猴魁開園的第二天,4月15日一大早,我們前往太平猴魁的核心產區猴坑村民組。猴坑村民組依山而建,云霧繚繞,海拔700多米。據悉,猴魁生長在位置高、濕度大、溫度低的山陰面,葉肉更厚、香氣更足、品質更佳。
早上8點多,獅形山上的采茶工正在忙碌,據茶工介紹:“所有人要趕在10點鐘之前采摘完畢,回到村里。”
記者跟隨茶工一路來到村里,在村口偶遇茶農方繼良。方繼良家有茶園50畝,近60名從各地招聘來的茶工正加班加點地忙碌著,據他介紹,他家今年的茶葉售價2000元至3000多元不等。方繼良說:“猴坑公司制定出一套規范的生產流程,每年都會給我們培訓,達到標準的,五六千元他們也收。龍頭公司對工藝流程的改進,提高了茶葉品質,帶動了村民增收,我們村是核心產區,在2005年工藝改進之前,一斤也就賣二三百元,最多賣到400元。”
在猴坑公司生產基地,記者遇到帶客戶上山看茶的猴坑村黨總支書記、黃山市猴坑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方繼凡。方繼凡自豪地說:“我們公司2001年把猴坑商標購買過來,打造猴坑品牌,改進工藝,3年后就把村民的茶葉從每斤60多元賣到1800元。我們村人均年收入很高,猴坑村民組收入高的家庭人均五六十萬元,低的家庭有三四十萬元。歷史上核心產區猴坑村民組、猴崗村民組、顏家村民組是最富有的,他們在城里都有住宅,家里有汽車。”
夜幕降臨,猴坑村燈火通明,家家戶戶挑燈夜戰。記者登上山坡,眺望猴坑村。燈光點亮了山村,點亮了茶農的希望,點亮了鄉村的幸福生活。(記者 韓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