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至9日,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北工大”)舉辦該校首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北工大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哪些有益探索和經驗?會議期間,記者專訪了北工大黨委常委、副校長陳樹君。
健全靈活機制,培育成果轉化土壤
問:北工大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哪些探索?
【資料圖】
陳樹君:近年來,學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形成了“創新驅動有得轉、激發活力愿意轉、健全制度能夠轉、配備隊伍幫助轉、校地協同成功轉”的“北工大模式”。
為讓具有實用潛力的高水平專利真正走出實驗室,在市場實現產業化,學校從頂層設計出發,成立了學校成果轉化工作小組,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事項領導班子集體決策制,有效防范和控制科技成果轉化風險。
針對“賦權”改革,修訂了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和專利管理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規定了科技成果轉化分級審批制度、公示制度、工作流程、收益分配機制、風險防控機制等。針對被賦權成果完成人及科技成果兩大類主體,制定北工大科技成果賦權工作負面清單,在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進程的同時,做到勤勉盡職“有法可依、有據可查”。
在學校修訂的科技成果轉化辦法和專利管理實施細則中,明確了賦權的激勵及管理制度,按照成果評估價值的90%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長期使用權,按照成果評估價值的80%、85%、90%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所有權,科研人員以“共同產權人”身份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團隊自行決定收益分配比例,為構建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機制打好基礎。
暢通內外渠道,打造成果轉化完整鏈條
問:北工大如何打造成果轉化完整鏈條?
陳樹君:面向內部,北工大構建起“科研團隊-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技術轉移服務鏈條。學校于2018年成立“北工大技術轉移中心”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專門機構,并被教育部科技司和中關村管委會聯合授予“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2020年入選北京市首批“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中心”。學校有機融合技術轉移中心和國家大學科技園,加強北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在科技成果轉化整體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學校開展開放許可新模式,讓老師的項目一出來就能進入成熟的產業鏈里。
打通外部,在產學研深度融合方面,以“城市碳中和”與“城市更新”兩大科研特色加強“有組織的科研”,統籌推進“深植朝陽,擁抱亦莊,聯動通州,布局懷柔,服務前沿科企與產業龍頭”的戰略布局。籌備發布服務北京高精尖產業的潛力成果清單,推動專利清單、技術儲備清單與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需求清單相對應。深化“校地協同、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發展道路,強化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配備專業隊伍,“嫁接”起科技成果與市場
問:成果轉化離不開全流程服務體系,學校如何培養專業服務隊伍?
陳樹君:學校對技術轉移中心采取“事業管理-市場運營”的運行機制,實現事業編和非事業編結合的人員聘用方式。目前,技術轉移中心已有專兼職人員36人,中高級職稱人數接近一半。學校還為重點學科和項目團隊配備科技成果轉化專員,負責專題培訓,協同推進各研究團隊的產業化。
建立技術轉移人才培養新體系。2022年在技術轉移中心成立了培訓部,以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為基礎,強化技術、人才、創新等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優化配置,努力構建以校企協同需求為導向、以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為載體、以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新格局。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培養初級技術經理人199人,并計劃2023年形成初級、中級、高級技術經理人全方位培養體系。
在建設多層次的技術轉移人才發展機制方面,為搭建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團隊,學校制定《北京工業大學關于技術經理人聘任管理規定》,明確了工作崗位及績效指標,激發服務團隊工作熱情。(記者趙旭)
(責編:郝孟佳、孫競)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