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醫療美容服務屬于醫療活動,必須遵守衛生健康有關行業準入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醫療美容行業監管,重拳打擊醫美行業里的“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
醫美行業近年來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但行業規范程度并未能跟上市場的發育速度。非法行醫、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仍是突出問題。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官網投訴數據,從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從483件增長到7233件,5年間投訴量增長近14倍。在這種背景下,《指導意見》的出臺,顯然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再次重申醫美服務屬于醫療活動,必須遵守衛生健康有關行業準入的法律法規,對于醫美機構、從業者及消費者都有著警示意義。現實中,很多人將醫療美容與生活美容等同起來,將之看作是普通的“生意”或消費行為。這既影響到行業機構和從業者對于相關法律法規的敬畏,壯大了打擦邊球的僥幸心理,也令不少消費者降低了風險意識。只有更多人都意識到醫療美容是醫療活動,不能隨隨便便沖動消費,社會才會更多關注機構的資質和操作規范。
在具體政策設計上,《指導意見》明確要加強醫美行業準入管理,包括做好市場主體登記管理、強化醫美機構資質審核等多項措施。根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數據,當前醫美非法從業人數至少在10萬以上,合規醫師僅占行業的28%。這項數據的精確性或有待商榷,但醫美行業中相當比例的機構和從業人員處于“灰色地帶”,是事實。強化登記管理和資質審核,將機構和從業者的資質曬到陽光下,自然是清除行業存量風險和泡沫的關鍵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指導意見》專門強調,嚴禁對“零基礎”等無行醫資質人員提供醫療美容技術培訓。這意味著過往那些被曝光的“在網上花十幾元錢買視頻”學習的野路子醫美速成班,將徹底行不通了。這為整個醫美行業的準入門檻提出了新要求。
其實,囿于醫美行業的規范程度與消費者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加之該行業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對稱,相關治理行動一直都有。此次《指導意見》的一個重要亮點在于,突出了跨部門綜合監管,要求將醫療美容診療活動、涉醫療美容經營活動以及醫療美容用藥品、醫療器械等涉及多部門監管的事項納入綜合監管重點事項,明確重點監管清單。
這是因為,醫美行業的監管鏈條較長,如廣告營銷、醫療器械、診療活動等的監管就涉及不同部門的職能。可以說,只有強化綜合協同監管,才能最大程度壓縮行業的治理真空和盲區。《指導意見》的出臺也預示著,醫美行業監管將真正邁入全面化、全鏈條階段。各部門既要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要落實好跨部門合作。當然,市場機構更需要有新的合規性審視。
《指導意見》被視為是醫美行業“強監管”時代的開啟。相關部門也強調,要保持對行業亂象高壓嚴打態勢。但這不能被片面地理解為是對醫美行業的打壓。一方面,嚴打的對象,只是那些“黑醫生”“黑機構”“黑藥械”;另一方面,監管的完善實際是凈化醫美行業生態環境,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指導意見》中對此就有明確表述:在確保監管效果前提下,盡量減少對相關市場主體正常經營活動的影響;形成以監管促發展的良好態勢。
醫美行業發展到今天,是該告別野蠻生長狀態了。沒有一個行業能夠在魚龍混雜乃至半灰色化的狀態下走得長遠,更何況是直接關乎消費者生命安全的醫美?美麗的前提是健康,致力于讓人變美的醫美行業要真正兌現行業價值,前提也應該是健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